地震魚:深海的神秘訪客與地震預兆的傳說
地震魚,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,總是伴隨著深海、巨型身軀以及那令人不安的地震預兆傳說。每當有關於這種奇特生物的新聞出現,總會引起廣泛討論,尤其是在地震頻繁的地區。我自己作為一個對海洋生物充滿好奇的研究者,也曾對地震魚感到著迷,想弄清楚牠們為何會與天災連結,以及牠們真正的模樣和習性是怎樣的。究竟牠們真的是地震的預報員,還是深海裡偶然被擾動的美麗訪客?在這篇文章中,我希望能帶大家深入了解這種被稱為地震魚的生物。
地震魚是甚麼?科學正名「皇帶魚」
首先,讓我們來認識一下「地震魚」的真身。在科學上,牠們其實屬於皇帶魚科(Regalecidae),而最常見被稱為地震魚的物種是皇帶魚(學名:Regalecus glesne)。 我第一次看到皇帶魚的照片時,完全被牠修長而扁平的帶狀身體所震撼,那銀白色的身軀,加上從頭部延伸到尾部的鮮紅色背鰭,讓牠看起來就像神話中的海龍。難怪牠們在不同文化中擁有眾多稱號,例如「龍宮使者」、「鯡魚王」、「海魔王」,甚至在某些地方被稱為「末日魚」。
皇帶魚是現存硬骨魚類中體長最長的魚種,根據記錄,最長可以達到驚人的11米! 不過,我們一般見到的多數是4至6米左右。牠們的身體非常側扁,沒有魚鱗,但皮膚上佈滿結狀突起,摸起來光滑。頭部相對較小,眼睛位在頭部上方,背鰭很長,從頭部一直延伸到身體後方,前方的鰭條會延長形成如雞冠狀的構造,腹鰭則特化成兩條細長的絲狀鰭條,像船槳一樣,這也是牠們英文俗名「Oarfish」的由來。
與我們常見的白帶魚雖然外形都是扁平帶狀,但皇帶魚的體型要巨大得多,而且兩者在分類學上完全不同。皇帶魚屬於月魚目皇帶魚科,而白帶魚則是鱸形目帶魚科。 這也提醒我們,單憑外觀相似就斷定牠們是近親是不準確的,科學分類提供了更精確的視角。
皇帶魚的深海棲息與罕見習性
皇帶魚主要棲息在深海的中層帶,通常生活在水深200至1000米的區域。 這些深海環境光線極少,水壓極高,對於生活在淺海的生物來說是極為嚴苛的條件。正因為牠們居住在如此遙遠的深海,科學家對牠們的生態習性了解相對有限,這也增添了牠們的神秘感。
皇帶魚屬於肉食性魚類,主要以磷蝦、小型魚類和烏賊為食。 有趣的是,科學家觀察到皇帶魚的游泳方式相當特別。過去認為牠們像蛇一樣波浪式地擺動身體前進,但後來的海底影像顯示,皇帶魚可以將身體挺直,完全依靠背鰭的波浪狀運動來推進,甚至能進行垂直移動,這被認為可能是一種尋找獵物的方式。
由於皇帶魚很少游到淺水區域,我們通常只有在牠們擱淺或死亡時才得以一見。這也解釋了為何每一次皇帶魚在近岸出現,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。牠們的罕見性,加上奇特的外觀,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各種猜測和傳說。

This image is a fictional image generated by GlobalTrendHub.
地震魚與地震:是科學還是迷信?
皇帶魚之所以被俗稱為「地震魚」,最主要的原因是坊間流傳牠們的出現與地震有關。這個說法源於一些漁民和居民的觀察,他們發現皇帶魚在地震發生前後較常在淺水區現蹤。 這種巧合在口耳相傳下,逐漸演變成皇帶魚能夠預測地震的說法,在日本甚至有「龍宮使者帶來避難訊息」的傳說。
這個傳說聽起來引人入勝,但背後有科學依據嗎?科學家們也曾嘗試研究皇帶魚的出現與地震之間的關聯,希望藉由觀察牠們的行為來預測地震。然而,日本東海大學學者織原義明在2019年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,比對90年來的深海魚目擊紀錄與地震發生資料後,並未找到皇帶魚出現與地震有明顯關聯的證據。 美國的科學家也表示,皇帶魚浮上水面或擱淺通常是牠們生病、受傷或死亡時的狀態,與地震沒有直接關聯。
那麼,為什麼偶爾會出現皇帶魚在地震後或地震前夕被發現的情況呢?有科學家推測,海底地震或地殼變動可能對深海環境產生擾動(例如海底土石流或聲波),嚇到原本棲息在深處的皇帶魚,導致牠們受驚游到較淺的水域。 此外,全球氣候暖化導致的洋流和海流改變,也可能是影響深海生物棲息環境的因素之一,無關地震。
雖然科學研究尚未證實皇帶魚能預測地震,但牠們作為深海生物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,以及深海環境本身的未知性,仍然留給人們豐富的想像空間。對我來說,將皇帶魚視為「地震魚」或許更多是一種源於對未知深海的敬畏,以及面對自然災害時尋求徵兆的心理反應。
近年地震魚的發現記錄
儘管皇帶魚是罕見的深海魚類,但近年來全球各地,包括香港和台灣,都有一些引起關注的發現記錄。這些事件無疑再次將「地震魚」這個詞推到公眾眼前。
在香港,皇帶魚的出現相對罕見,但近年也有數次記錄。例如在2020年,香港水域在短時間內曾多次發現皇帶魚屍體,包括在南丫島和西貢一帶,引起了市民對地震的擔憂。香港魚類學會會長當時表示,這種情況不尋常,可能與皇帶魚的棲息地出現問題,如海流轉變或全球暖化有關,而非必然與地震相關。
台灣由於地理位置特殊,處於地震帶,對地震魚的討論更為熱烈。過去和近年來,台灣東部、北部等地都有發現皇帶魚的記錄。例如在2023年,東北角淺海出現一條活體皇帶魚,刷新了台灣活體目擊紀錄。 這些發現常常伴隨著媒體報導和民眾的猜測,即使科學家解釋兩者無直接關聯,但「地震魚」的稱號依然深入人心。
這些發現記錄,無論是活體還是屍體,都為科學家提供了寶貴的研究機會,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這種神秘的深海生物。同時,它們也提醒著我們深海世界的廣闊和未知,以及人類對自然界的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
This image is a fictional image generated by GlobalTrendHub.
皇帶魚的生態意義與保育
作為深海生態系統的一部分,皇帶魚雖然罕見,但牠們在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,以及牠們的存在本身,都具有一定的生態意義。牠們是深海的中層捕食者,以小型生物為食,對於維持深海生態平衡可能發揮著作用,儘管具體影響仍需更多研究。
由於皇帶魚棲息在深海,不常進入人類的捕撈範圍,加上其肉質呈膠狀且腥味重,因此沒有商業捕撈價值,也不太適合食用。 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牠們面臨過度捕撈的風險。然而,深海環境正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,例如深海採礦、海底電纜鋪設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海洋環境變動。這些因素都可能對皇帶魚及其棲息地造成潛在威脅。
保護皇帶魚,其實也是保護牠們賴以生存的深海環境。深海是地球上最大、最未被探索的生態系統,擁有無數未知物種和潛在的生物資源。對皇帶魚的研究,不僅能揭示這種奇特生物的奧秘,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保護脆弱的深海生態系統。每一次皇帶魚的出現,都可以視為一次提醒,讓我們關注海洋健康,尤其是我們鮮少涉足的深海領域。
結語:地震魚的科學與傳說交織
總的來說,地震魚——皇帶魚,是一種形態奇特、棲息於深海的大型硬骨魚類。牠們與地震的關聯更多地是源於民間傳說和巧合,科學研究尚未找到確鑿證據支持牠們能預測地震的說法。牠們偶爾在淺水區現蹤,可能與海底擾動、氣候變化或自身健康狀況有關。作為一位對海洋充滿熱情的人,我認為與其將皇帶魚視為不祥的地震預兆,不如將牠們看作是深海世界發出的神秘信號,提醒我們還有 vast unknown (廣闊未知) 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和理解。每一次看到皇帶魚的報導,都會激發我對深海生物的敬畏與好奇,也更堅定了保護海洋環境的信念。希望未來科學家能有更多機會研究皇帶魚,揭開牠們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。